为探寻漓江与圩镇变迁的互动轨迹,了解漓江流域与区域社会历史的发展,我院2022级历史学独秀班“圩镇行”社会实践团队,于7月5日至7月12日深入桂林市漓江两岸的三街、大河、大面、大圩、柘木、兴坪、福利等古圩镇开展了漓江流域历史文化探寻实践之旅。
“买卖为圩,人集为镇”,水运作为南方地区传统的运输方式,在圩镇的形成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河流不仅带动人群的集散和贸易往来,更促进了圩镇的兴起和繁荣。团队成员首先前往漓江沿岸的灵川镇大面圩、叠彩区大河圩、三街镇凤凰圩开展调研。调研发现现今只有大面圩存续市场功能,由灵川县市场管理中心统一管理,据当地人介绍,大面圩三天一圩,以阳历3号、6号、9号为圩天,以集散农产品为主,服务周边村镇居民,热闹非凡。
沿着漓江顺流而下,团队成员先后来到柘木、大圩、兴坪、福利古圩镇。水运越通达的区域,圩市规模也越大,其中以大圩为典型。据清光绪三十一年《临桂县志》记载,大圩在清中期已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重镇,是广西古代“四大圩镇”之一,古镇作为“水陆码头”,拥有十三个码头、八条街、四个会馆和多家商号。在大圩古镇调研中,团队成员发现四个会馆中仅剩下“江西会馆”(今万寿宫)留存,此外,大圩还曾有广东、湖南、灵川县等地商人,他们以大圩码头为中心疏散货物,进行商业活动。由于毗邻水岸,大圩古镇也多次遭受洪水的侵袭,这促使了古镇空间由河岸向内陆的扩展,形成了新的空间布局。
在此次漓江流域的圩镇实践考察中,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圩镇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脉络,感受到了漓江与圩镇之间的紧密联系。团队成员也希望通过此次历史地理调研实践活动,向公众传递出漓江流域古圩镇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,进一步唤起公众对桂林漓江流域历史文化的关注。
团队成员在大面圩圩日进行实践考察
团队成员赴福利古镇考察